本书以互文性理论作为研究方法与依托,将马勒交响曲纳入文本分析的范畴,透过历史中其他作曲家的音乐文本、文学诗歌文本、艺术绘画文本以及电影音乐文本的互文参照,深入解读马勒交响曲中糅合交融的体裁特征与隐匿贯穿的符号象征意涵。
论著对马勒交响曲的研究,从源于器乐、舞曲与声乐三大类别的体裁,以及源于自然、宗教、命运与爱情领域的音乐符号中,力求探究马勒音乐的创作特征与艺术意涵。这种跨越学科羁绊与线性历时化的互文解读,能够有效沟通音乐本体与精神内容,拓展音乐分析的思路与范畴,实现文本意义阐释的开放性与多样性,使研究进入传统方法所不曾触及的层面。
作者简介:
武宁(1981-),女,山东潍坊人,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博士,中国教育协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钢琴学术委员会会员,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分析学会会员。
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中外作曲家与作品研究、钢琴演奏与教学理论、艺术学理论等。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并完成教改项目1项,承担省社科项目6项,在《钢琴艺术》《乐府新声》《当代音乐》《音乐爱好者》等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曾获“我的祖国 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钢琴作品全国总展演中高级组一等奖。论文《阐释学视域中的钢琴演绎》曾获全国创新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大赛一等奖;论文《混沌·幻境·凝固·哲思——利盖蒂<大气>音乐思维探析》曾获“中国·西方音乐学会第二届论文奖”博士组二等奖;作为课题负责人研究的国家教育部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高师音乐教育的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荣获全国优质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因教学与科研业绩突出荣获“全国创新教育师德楷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