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内容简介 |
天赐良缘,人杰地灵。黔北正安,乃东汉大儒、西南文化鼻祖尹珍出生、教学之地,学风浓厚,源远流长。余受其熏染,勤奋好学,幼读孔孟,长信马列,命途多舛,书剑无成。但握笔展纸,迄今未息,仅连续日记,已近一轮甲子。创作电影剧本集《孽缘》,于2007年由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散文随笔集《陋室微曦》,于2009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面世。在这两部书的前言和后记中,都提到了准备出版的第三本书——《千日风云——1966—1976日记选》。众所周知,中国的“十年文革”,是由党中央主席毛泽东亲自发动和指挥的一场极端错误的群众运动,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这部日记选真实、直观地记下了作者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上至党国领导,下迄市井村夫,均有涉及。此类文稿能否出版,鲜有先例。2011年春,前往本市万卷书城选购图书,一本红色装帧、书名为《家国十年1966—1976一个红色少女的日记》首先映入我的眼帘,立即拿到手中翻看了作者简介、目录、部分内容及几位专家学者的考证、注释及点评,感到很好,马上掏钱买了这部书,回家后安排时间读了一遍。读后心情激荡,思绪翻腾,决心把我“文革”期间的日记也选出一些来编辑出版。历时两月,选了一千余天日记,复印出来,带着三本原件及一份复印件,前往北京,找到作家出版社,一则打听《家国十年》的出版前后有关方面的反映,二则请编辑翻翻我的日记,看看有无出版价值。他们介绍了《家国十年》的出版情况,并说我的日记有许多特点,视野与涉及人事都很宽广,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劝我在本地出版,少跑路,少花钱。 回到贵阳之后,一些朋友对我说,你已进入耄耋之年,虽然身强脑健,但人的生命终止时间是无法预测的,你应该把日记整理成合格的正式书稿,随时可以出版。就这样,一位热心的好友将复印件拿去,他们父子俩人花了一年多时间,把稿子打印好并拷上U盘交给我。我又用了半年时间,对书稿进行细读和四次校对,把发现的错、漏、重、字、词、句又请朋友在电子稿上改正,历时四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四十八万多字的书稿,使它能与广大读者见面。 为了使读者对这部日记的内容看后一目了然,不得不简要地介绍一些自己的情况。我一九二九年出生于黔北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一九四九年底参加工作,一九五零年三月入团,一九五一年三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过县文教科长,地委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后调省委工作。那些时候,可谓青云直上,事事顺心,但好景不长,“反右”被批,“四清”挨整,“文革”遭打,上下批斗,身无宁日,直到一九八七年才获平反。青壮远去,焉有所为,一生三级,世间少有,虽事不济,无怨无悔。晚年幸福,三生所积。这本日记开始的1966年元旦,我被“四清”错误处分已从省委机关下放到农村一个区里搞样板田半年多。“文革”开始后,为解决我的冤案和躲避批斗,常奔走于省地县并去过北京,还参过革命造反派组织,我的问题都未得到解决。 谈到日记,亦应了解其独特之处,它与文学体裁中的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有许多不同之点:(一)不打草稿,不做修改,没有目的,一气呵成,长短不一,连续不断。(二)隐秘性强,个性特点彰显,把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见所闻,如实地记录下来。因此,正宗的日记,一般是不愿公开示人的,连家人、亲友都不让看,甚至自己写后就放着不管,而且少有生前出版发行的。我之所以毅然将其选编出版,一是在我的一生中,这十年经历的艰难险阻最多,值得回味,值得反思,可供后生鉴戒。二是十年动乱,上至首都北京,下迄农村生产队,凡我所见所闻,均如实记下,是对十年历史的一些补充。希望读者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正能量,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尽职尽责,作出贡献。 为了保持日记的真实性,在对本书的辑录和校对中,只有三个人的姓名用×××代替,其余全部保持原样,未做一字加减。如果为了满足某些读者口味,添枝加叶,沽名钓誉,那就丧失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和做人品格,哪怕千金压顶余亦莫为。因此,本书只是个人的十年经历和对当时大事小物的认知与态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已彻底否定了“文革”和自己对“文革”的错误认识。过去遭到批斗的领导和同志均已彻底平反,恢复工作。这本日记中记录当时批判的人和事,读者自当理解,不会生疑。由于自己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
联系购买 ![]() |
邮购地址: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发行部 (100025) |
联系电话:港澳台地区:00852-23040367 65295359 中国大陆地区:010-65080939 010-89506525 |
电子邮箱:港澳台地区:book@bookhk.com 中国大陆地区:bookbj@126.com |
网上支付-购买本图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