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内容简介 |
【《序》】
陈锋 我担任宣传部长时间不长,一天,一个中年农民提着厚厚的一摞书稿,走进了我办公室,向我介绍了他的工作、生活及写作情况。翻了翻他写的上百万字的书稿,我立刻对这个人产生了由衷的敬佩。后来,重点阅读了《农民工写真》的书稿,又把由对作者的敬佩上升为感动。后来,作者提出让我为他的这部书写点东西,我自知自己不是专门学中文的,对文学一窍不通,也从来没有给别人的书写过什么,或者说不会写,没有能力担当给人家的书写前言、写序之类的重任。他一再提出,让我写上几句话,不答应他的这一要求,可能会让他觉得,对他出版该书重视不够,更觉得对不住这位朴实的农民兄弟。于是,只好“赶鸭子上架” ,写上几句。 农民,各种资料的解释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其中包括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林业等自然经济为主的人。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我国工业经济的落后,农民占社会劳动力人口的绝大多数,主要依靠自然经济生活,多为佃农、自耕农(包括以农业种植、养殖为主的土地主);这期间除了随着一部分迁入城镇进行工商业经营或成为产业工人以外,绝大多数受当时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制约滞留在原有出生地,而没有土地的农村居民很多依靠给土地主打工生活,根据工期的长短这些人多被称为“长工”和“短工”,长工和短工应该属于职业,长工指常年被雇佣,短工则属于季节雇佣工。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村土地改革计划的完成,农村居民均获得土地,这时农民演变为“自耕农”,但维持的时间极短;随着合作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自耕农”的身份很快由来得极快的“农业合作社社员”变为“人民公社社员”,“社员”的身份直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居民开始实际上重新拥有土地,即理论上的“包产到户”,农民开始完全拥有土地的经营权。过去的以粮食生产为主的集体经济转为农户自主经营的私营经济。农村由过去的种植业为主转向多种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农民在农闲时,进城务工经商,同时兼顾家庭农业生产。有的农民则是把所承包的土地完全流转给别人,长年在城市从事工商业。这一群体除顶着天生的那顶农业户口的帽子外,已完全与农业生产脱离,但是,人们仍把他们当农民来对待,称呼仍然是农民,只不过后面又加了个字“工”,叫作“农民工”。 我们不敢说,“农民工”一词存在称谓上的歧视,但是现实中对这一群体的歧视是明显存在着。有的人说他们起的比鸡还早,睡的比狗还晚,住的吃的比猪还差,在城市中干着最累、最脏的活,收入还低,辛辛苦苦挣点血汗钱,还常常被黑心老板克扣。如2012年夏天,北京暴雨中救人农民工获得的由腾讯筑德基金给每人1000元的赠款,在农民工现场领取后,河西再生水厂综合楼项目劳务负责人石硕(包工头)担心工人领取赠款后擅离开工地,他把农民工的所得的赠款给“保管起来”。还有些城市人对他们像见到瘟疫一样躲着,像防备小偷一样防着。 然而,农民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群体。我们不妄加评论,只举几例。在江苏阜宁,2012年10月19日一名轻生女子跳河后,多少人在岸上围观,51岁的农民工叶春锦不顾那么冷的天,那么浑的水,那么深的河,他却毫不犹豫地跳下去救人。工地领导知道后对他的行为进行了肯定和鼓励,他只说了一句朴素的不能再朴素的话:“其实我想如果我不去救那位女子,我后半辈子怕是心里会不安的。” 2012年7月21日在京港澳高速上,23岁农民工李南川冒着生命危险勇救被困者,当记者问他为什么救人时,只说了一句:“怎么可能不救,人命关天啊!” 10月17日凌晨,一辆天津牌照的宝马越野车从惠河南街“飞”入通惠河,车中男子爬到车外,在冰冷的河水中大声呼救。路过此处的农民工赵庆林和一名骑车人,他们俩中的一个二话不说跳入水中游向呼救者,另一个跑到岸边全力接应……就这样,落水男子安全被救上岸。几分钟后,警方赶到现场调查处理。赵庆林和那名骑车男子休息了一阵,各自离开。 如果说,以上都是个例的话,那么再看,2012年夏天北京遭遇强降雨,182名群众被困在湍急的水中,附近的150名农民工伸出救援之手……坚强的臂膀、质朴的笑容,那一刻,让人们更相信了农民工是我们最亲近的人。2011年10月19日一群淳朴的江西农民工抬车救人,让人们为他们的义举欢歌。 他们不仅仅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考验时,交出了让人击掌称赞的人性答卷。应该说他们用行动树起了农民工的形象,并让人们认识到:那些中华民族所传承下来的善良、勇敢、正直、大义,早已侵润进他们的血脉,并不曾因这个纷繁浮躁的物质世界而抹杀或淡去。这群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民工,生活在社会底层,但他们的形象却足以让我们每个人仰视。他们用行动积聚起这个社会前行的正能量,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脊梁”! 对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情况,谁最了解?只有农民工自己。本书作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加入了农民工的大潮。二十多年来,一直在这个行业里工作着、奉献着,品尝着其中的酸甜苦辣。这个只在八十年代初期读过高中的人,用他那大多用来搬石头的双手以及并不华丽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自己以及工友们的人生历程。该书洋洋洒洒,近30万字,让人读来,感到亲切自然。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不仅使人为他们所经受的挫折感到难过、为他们那种愈挫愈勇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到自豪、为他们那种见义勇为团结互助的高尚品格感到骄傲、为他们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生态度感到喜悦,更为作者在简易的工棚里、昏暗的灯光下,拖着疲惫的身体,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的那份执着,感到由衷地敬佩!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民工这个群体高度关注,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农民工的权益从根本上得到了保障。前几年,温家宝总理还亲自为农民工讨要被拖欠的工资,让上亿农民工直接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农民工的各项待遇不断得到提高。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可否认,在农民工问题上还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农民工这一群体始终对党和政府充满信任,始终对新的生活充满希望,他们坚信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定能够打拼出一片新的天地。 和其他农民工一样,作者的生活还算不上富裕,每年的打工收入仅够养家糊口。该书脱稿后,如何出版,几万元的出版费用哪里来?成为了困扰作者的一大难题。得知这一情况后,作者的家乡所在地银山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机关干部职工,慷慨解囊,鼎力相助,使该书能够顺利出版。有农民工的执着,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使我们坚信农民工这一群体会让国人的脊梁挺的更加坚定有力。 |
联系购买 ![]() |
邮购地址: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发行部 (100025) |
联系电话:港澳台地区:00852-23040367 65295359 中国大陆地区:010-65080939 010-89506525 |
电子邮箱:港澳台地区:book@bookhk.com 中国大陆地区:bookbj@126.com |
网上支付-购买本图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