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内容简介 |
拙作《英君泪》是写周世宗柴荣从登基到去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全书共分四卷,卷一英君登基;卷二初试身手; 卷三威震秦凤;卷四一征淮南;卷五收取寿州;卷六扬威大江;卷七壮志未酬;卷八陈桥兵变 作品翔实展现了柴荣辉煌的一生。柴荣在他五年多执政期间,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南征北战,揭开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 柴荣15岁从军,24岁拜将,33岁称帝,不仅精明强干,而且节约简朴,励精图治,赢得了广泛的拥戴。柴荣凡事率先垂范,甚至事必躬亲。他先后五次亲自率军出征,每次都亲力亲为,战斗在第一线。并且创造了一些古代战争史的典范战例。 在公元959年6月29日,连年征战、积劳成疾的柴荣,带着他的抱负,带着他的遗憾,永远离开人世。柴荣虽未能实现为君30年、一统天下的愿望,但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经使他成为结束200余年的藩镇割据动荡历史的最重要的人物。
在蜿蜒曲折的古道上,有一支数十骑的马队,朝着澶州东北方向奋蹄奔驰。英姿飒飒的骑士们精神抖搂地扬鞭催马。马蹄下,黄土生烟。随着一阵急骤的马蹄声过后,马队后面扬起漫天烟尘。 马队的最前头,在一匹紫红色的高头骏骝上,端坐一位身披紫红色大团花簇丝缎绵袍的战将。长袍被乍暖还冷的春风吹开来,露出胯下挂着的鎏金红漆佩剑。此人约摸有三十三、四岁上下的年纪,双目似炬,炯炯有神,透着常人少有的深邃和机警。从他那严肃而不冷峻的脸上给人饱经忧患,深谙世故,精明练达的深刻印象。以至使人见过后就能深深地烙刻在脑海中,经久而不能磨灭。他就是当今天子郭威螟蛉义子郭荣。爵位是太原郡侯,官职为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镇宁节度使、澶州刺史。 昨天,皇帝郭威派遣使者秘密赴澶州降旨,宣召郭荣进京入朝。于是,郭荣便携带镇宁军掌书记王朴、偏将马全义、牙校曹翰、以及侍卫刘廷翰、崔延进等心腹之人,倍道兼程,赶往汴京开封,入朝觐见父皇。 郭荣一行在离开节度使府衙时,并没大势声张,偌大的节度使衙门里也只有节度副使王敏、推事判官崔颂等几位少数官员为他送行。 郭荣一行没朝长垣城方向而去,而是由德胜南城向北,跨越黄河上的舟桥,起先是向北,然后折弯,又向东奔去。马队东行了二十多里。来到一个三叉路口,郭荣命队伍停下来,他勒住坐骑,手搭遮棚,向周遭观察片刻,喊道:“文伯!” 跟在他坐骑后边的掌书记王朴应声答道:“王朴在!” 柴荣以咨询的口吻,问道:“文伯,莫非这条路就是你所探得的,可不经长垣城和滑州白马渡口,骑马涉水过得大河,直抵京都的路径?” 王朴上前答道:“恭具节帅,正是此路。从这条小路前行二十里就是大河堤坝。那地方河面宽阔,又逢枯水季节,水深处没不过马膝,正好可以涉水渡河。过河后,东行三十里便到观城。由此往南,便进入曹州彰信军的属地。这样我等就绕开澶州到京师必经之地,义成军的辖区。只是此路是条乡间小道,坎坷不平,又多绕行百多里路。” 郭荣思忖片刻,不无担忧地说道:“文伯,眼下正是东风渐暖,大地回春之时。本帅担忧大河上游已经开冻,冰凌从上游而下,恐不易涉水。” 王朴说道:“节帅所虑极是。朴知晓今年节气晚于往年。临行前曾观天象,冰凌大峰需要过两天才能来到这里。前些日子的那次小峰把滑州大堤冲垮,上游来的冰凌从那里瀣出,下官测得这儿水位不会增高。恭请节帅,无须忧虑。” 郭荣跳下马来,俯身抓起一块泥巴,放在手掌里用上劲一攥,觉得土块还非常的坚硬结实。便微微颔首,说道:“好吧,就走这条路。” 牙校曹翰拱手作揖,说道:“禀告节帅,末将有一事不明。节帅乃是奉万岁的圣旨进京入朝,何故要避近就远,还要多行一些路程?” 郭荣看到曹翰等人诧异的神情,释疑道:“并非本帅多此一举,想我以皇子之名镇守外藩数载,几番上书,请求父皇允我进京入朝,屡屡都被使相王峻大人阻挠,而不能成行。据来颁旨的使臣密告,这次降旨还是万岁乘他前去视察郑滑二州,巡视黄河决口不在京师之际,由检典尚书卢琰上疏奏请,我等方能成行。”他颇为含蓄地说道:“父皇尚且如此,我又何必要惊动权贵。”
|
联系购买 ![]() |
邮购地址: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发行部 (100025) |
联系电话:港澳台地区:00852-23040367 65295359 中国大陆地区:010-65080939 010-89506525 |
电子邮箱:港澳台地区:book@bookhk.com 中国大陆地区:bookbj@126.com |
网上支付-购买本图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