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动态

今天是

· 征稿:《中国实力派书画家》丛书征稿启事!

· 严正申明:凡属我社正式合格出版物,我社在核准、备案的基础上,均在“版权查询”栏目予以公开展示,欢迎广大读者监督、查询!

·  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全面改版成功!

行业资讯
图书分类
主办杂志
出版服务
图书排行榜
友情链接
图书信息
基本信息 >> 给我们留言
图书编号:0
图书名称:《元跨革囊故址纪行》
作者:戈阿干
出版社:线装书局
出版日期:2014-02
市场价:¥25.00元
会员价:¥20.00元
内容简介

从青藏高原峡谷奔流南下的金沙江,在云南省西北部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今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突然调头,将由北往南的流向瞬间改换成由南往北的走势,冲破由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这两座大雪山对峙夹持的虎跳峡天堑,一泻170余公里,至原丽江县、今玉龙县奉科乡三江口,又一次蓦然调头,来第二个大回转,把由南朝北的流向复原为由北朝南的势头。于是,就在滇西北高原的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境内,金沙江接连形成两个大U字形的长江第一弯和长江第二弯。对于长江第一弯,鉴于有一面镌刻明代丽江木氏忠君报国武功诗文的鼓型碑碣——石鼓,加上20世纪30年代中期(1936年),由贺龙、任弼时、萧克、关向应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在此渡江北上而被世人所熟悉;对于长江第二弯的雄奇景致,迄今人们知之甚寡。其实,出现在长江第二弯的中国历史伟迹,当早于丽江纳西族统领木氏发迹年代,即朱元璋开创明朝的14世纪中叶。昆明大观楼长联所记“元跨革囊”壮举,就出现在当今丽江市玉龙县奉科乡的长江第二弯上,其具体时间为公元1253年。

那对长达一百八十字的孙髯翁大观楼长联,内中十六字极简约地勾勒出自汉至元历时一千四百余年的滇云历史脉络: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汉习楼船的故址,后人有不同释读,有说汉武帝操练水兵的昆明池,当为孙髯翁长联中的“五百里滇池”,但经后人考释史迹,认为武帝时代所说的滇池实际指着现在的大理洱海。宋挥玉斧则更接近一则传说典故:北宋初年,宋代开国太祖赵匡胤的将领王全斌率兵平定四川后,曾献图于朝廷,建议顺势攻取滇云边境,赵匡胤——宋太祖当时正忙于应付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江南尚未平定,无暇兼顾大西南,便用玉斧——一种书房文具往四川地图上顺大渡河挥划一手,称:此外非吾有也。长联中唯唐标铁柱和元跨革囊,不仅有明确信史,同时也有真实故址可寻。公元707年,唐王朝派遣唐九征为姚嶲道讨击使,在这一地区与吐蕃开展一场疆域争夺战,唐九征放火焚毁了吐蕃的城堡,拆除了吐蕃架设在漾、濞二水上的铁索桥,切断吐蕃与今大理洱海地区的通道,并在当地立铁柱刻铭记功,其故址为现在的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古称波州之地。元跨革囊的史迹,在《元史·世祖本纪》等典籍中有翔实记录。13世纪初叶,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大漠南北,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建蒙古国。1234年,其次子窝阔台灭金后,即作进攻南宋的准备,他于1236年占领成都,进而夺取重庆,但遭到南宋的顽强抵抗。1244年,蒙古国为配合对四川的攻势,派兵从金沙江上游的丽江地区攻取大理,欲采取迂回包抄战略,绕道云南,南北夹击夺取四川,但南宋王朝联合大理政权,在今丽江地区挫败了蒙古军的进攻。1252年,成吉思汗孙蒙哥(元宪宗)命御弟忽必烈率军征伐大理,以兀良合台为总督军事,“欲使忽必烈受其节制”。同时,命汪田哥屯田今四川广元(利州),作为夺取四川的军事策略。

1253年,忽必烈统率十万大军,从宁夏入甘肃,经六盘山,结集于甘肃南部临洮。然后进军川西北,在忒剌(有指今松潘地区,也有指雅安西部)分军东、西、中三道兵:兀良合台率西道兵,择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乡城一带作进军线路;东道兵由抄合、也只烈率领,取道今西昌、会理;忽必烈亲率中道兵,过大渡河“经行山谷二千余里”,路经今四川木里、云南宁蒗永宁直抵金沙江,然后“乘革囊及筏以渡”,到达今丽江境内,接受摩些(纳西)首领的迎接(迎降)。

忽必烈中道兵所经过的“山谷二千余里”,是一条古代兵家未曾涉足的穿越雪山峡谷的艰险征途,但较之东西二道,又属于一条捷径。他来到丽江后,东西两道兵尚未抵达。忽必烈积多年征战经验,深知统治中原需改变残酷的杀掠手段。在丽江,他派遣三个密使赴大理招降,“许不杀掠”。当时的大理,为南宋王朝抵挡蒙古势力的西部战线一翼,与贵州的思州、播州、“罗氏鬼国”互作声援,沿川南连成一线进行抵抗防御。大理相高祥拒绝投降,杀害了忽必烈的使者,且“悬尸于树”。忽必烈只好从丽江继续往前进发,攻取了鹤庆、剑川诸部,由上关进逼大理城,仍命部下把“止杀之令”显示在旗帜上。大理城最终被攻破,大理相高祥被杀,大理王段兴智逃往滇池地区。1254年春,忽必烈班师北还,由兀良合台留镇滇云。

大理被攻占,加速了南宋王朝的覆灭。

1259年,蒙哥谢世,忽必烈继为蒙古大汗,1271年,定国号为元,成为一朝世祖。

元跨革囊的历史壮举出现在丽江纳西族地区,当时的纳西族各部首领与百姓,对蒙古军攻取大理,助了一臂之力。丽江《木氏宦谱·阿琮阿良传》有下述记载:

“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蒙古宪宗御弟元世祖忽必烈亲征大理,良迎兵于刺巴江口,锡(赐予)甚厚,宠渥优礼,将授职为茶罕章管民官,复给班官服色二套,金镶玉顶,有辅弼前后黄绒帽及带靴全副,引礼舍人二员前导摆搭荣之,遂破巨津州半空和寨,生擒叛贼阿塔剌,功升茶罕章宣慰司。寻而攻拔大各寨,又同克大理,擒获段兴智,功列蒙古将兀良合台之右,升授副元帅,赐节钺虎符金牌一面。兀良合台还镇大理,琮良还镇摩娑诏,乃赐命称日添睦贞吉。后又破铁桥城、华马国。世祖至元中,加授银印重四十八两一颗,为提调诸路统军司,其所属者,越析郡、柏兴府、永宁府、北胜府、蒗蕖州、罗罗斯、白狼、槃木、夷僚等处地方,无不管束。其鹤庆府,自唐世年间是本司摩娑之地,不载于内。”

纳西族资深史学家方国瑜教授指出,宦谱中这段记载与史实大体相符,唯行文中茶罕章管民官授取者当为和牒而非阿琮阿良,《元一统志》有授“和牒银牌,管理茶罕章军民事”明文。当时,纳西地区处于“酋寨星列,不相统摄”的松散格局,和牒(阿塔剌)为一据守半空和寨——今长江第一弯石鼓镇一带的纳西头领。

元跨革囊这一军事奇举,出现在今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最北端的奉科乡,但当年忽必烈选择的革囊渡口离丽江古城尚有六七天崎岖途程,途中一座以他而得名的“太子关”依江附险,恍若一座摩天屏障与外界相阻隔,于是,别说一般的内地人,就连出生在丽江古城周边的纳西人,也极少有人到过那儿。到20世纪50年代,四川木里和云南宁蒗永宁等地的藏族、纳西族商人,赶马帮赴丽江仍取道当年忽必烈中道兵跨越的太子关“阁日”——“山头之道”。到20世纪60年代初,原丽江县奉科、宝山两乡纳西族群众,在太子关“艾日”——“攀岩之道”下边用炸药炸通了两个分别长90米和60米的大隧洞,使革囊渡口与丽江古城之间缩短了一段步行距离。历史跨入21世纪,距元跨革囊壮举748年的20015月,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在奉科乡善美行政村古孔美渡口坡头,特竖起一面名为“元跨革囊渡江遗址”的纪念碑。这个古孔美,正是忽必烈亲率的中道兵抢渡金沙江的中心渡口。也大约在这个时候,从丽江古城到奉科乡乡府所在地的奉良营盘村,也开通了一条简易公路,至此,革囊渡离内地人不再遥远。从悬挂有大观楼长联的昆明到丽江奉科古孔美,若乘飞机赴丽江机场,再改乘越野车至奉科善美,如一切顺利,第二天便可以到达了。

1995年,我有机会赴丽江宝山石头城进行文化考察,当时因为同行者生病,未能穿越太子关隧洞赴奉科一访。2002年末,我接连两次去奉科,终于圆成亲睹元跨革囊故址的长梦。我首先步行走访古孔美渡口,又步行穿越太子关隧洞,接着徒步探访被称为鸡鸣三省五县的上奉科三江口。过去我下地方进行民族文化考察,多靠笔录记下各种见闻,这回二赴古渡口上下,为争取时间,多作录音采访,先后录下90分钟一盒的12盘索尼磁带,内容囊括:

制作羊皮革囊和编扎羊皮筏子的原始工艺;

革囊渡口几代渡手亲历的历史烟云;

渡手所描绘的凭革囊筏子摆渡千军万马的艰险情景;

忽必烈中道兵所选择的几个古渡口;

蒙古大军渡江后的具体进军线路;

几代纳西族统领木氏如何沿着这条古道向滇川藏地带拓展势力;

几百年来滇川藏各民族马帮如何沿着蒙古人的足迹进行商贸往来,他们翻越太子险关的艰辛情景;

众多的猕猴如何在太子关惊吓过往行人;

太子险关如何最终被钻开了两个大孔窟;

百里江岸纳西族和其他各民族百姓淘金渡日和攀岩敲取“岩浆儿”的辛酸往事;

古代狩猎者留记在长江第二弯峡谷深处的原始岩画走廊;

革囊渡两岸的纳西人、摩梭人的婚丧习俗,他们演唱的民间歌谣和不同于丽江古城周边纳西人的口弦古韵;

奉科人所扮演的丽江纳西人和宁蒗摩梭人之间的语言通司形象,纳西东巴和摩梭达巴在这里混处融合的情景;

从元跨革囊派生出来的种种民间口谭;

由纳西象形文复原的七百多年前的蒙古武士图像,等等,等等。

当我又端坐在昆明的栖身之所,那一盒盒录音磁带,把我的神魂又招回到那片雄奇的土地上。两年前,我曾向云南民族出版社提交一本有关三江并流地区的“文化圣旅”书稿。该书于2003年出版时,恰逢丽江、迪庆和怒江三地州,被联合国相关组织宣布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我写的是“大三江”,内中尚有对西藏昌都地区和四川甘孜州的考察实录。这本书问世后,我曾为未能把元跨革囊内容写进书中而感到遗憾,但现在又感觉到,把这次的元跨革囊故址的纪行考察单独写成一本书也颇有价值。于是,我决定从12盒磁带、1000多分钟录音采访记录中,忠实地整理出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所见所闻,加进几年前对另一个革囊渡口——丽江宝山石头城一带的考察散记,奉献给有兴趣了解元跨革囊故址的过去和现实状况的尊敬的读者朋友。
【作者简介】戈阿干,原名和崇仁,纳西族,1936年出生于云南丽江,1957-1962年就读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1979年调云南省文联,1981年进鲁迅文学院学习,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翻译主编《祭天古歌》获第二届中国民间文学优秀作品一等奖,长篇论文《纳西东巴骨卜和象形文骨卜书》载北京大学《国学研究》,获2000年云南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应瑞士苏黎士大学民族学博物馆邀请进行以该论文为主的东巴文化学术讲座。另有《东巴神系与东巴舞谱》、《东巴骨卜文化》、《纳西学论集》、《丝路文明与东巴文化》、《吉祥时轮与香巴拉国》等多部学术专著出版。
 
联系购买  
邮购地址: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发行部 (100025)
联系电话:港澳台地区:00852-23040367 65295359 中国大陆地区:010-65080939 010-89506525
电子邮箱:港澳台地区:book@bookhk.com 中国大陆地区:bookbj@126.com
网上支付-购买本图书 >>>
元跨革囊故址纪行 - 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