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图书市场:实用书籍 大兴其道
2009年华语文坛收获了一大捧的精神食粮。但高雅文字却成了销量上的非主流。看看各大书城的底楼大厅,读者露出“杂食”口味。销量排行榜告诉我们,现在浅阅读和功利至上大行其道,这也是一时难以变更的现象。
综观2009年度万卷、东方数据、当当网和卓越网的销量排行榜,占销量前十的名单中,也只有《蜗居》《浮沉2》《杜拉拉升职记》《暮光之城》等偏向“浅阅读”或青少儿阅读的作品为文学图书挽回点颜面。每个榜单中的小说不高于二成,其余席位均被经管类、养生类、励志类、育儿类、话说历史类图书瓜分。
海外华人 崛起文坛
在2009年的小说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海外华人的创作,如张翎的《金山》,严歌苓的《寄居者》、陈河的《沙捞越战事》等都给以人耳目一新之感。虽然它们在叙事形式上没有创新,但作者都立足于华人的生存记忆,借助域外的文化视角,打捞被遮蔽的历史。
今年10月中国首次以主宾国身份亮相全球最大的书展法兰克福书展,在世界文坛上传递中国的声音,让中国图书的走出去不局限于孔孟古籍和旅游指南。那么,用西方易于接受口吻书写中国的血脉、传递中国人的历史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确实在为“文化走出去”战略增添大砝码。
华语文学方面,香港书展的内地推广,让公众见识了华语文坛薪火相传的创造力和令人振奋的书写爆发力。香港的梁文道一连推出《常识》《我执》两部随笔集,提振了华语文坛的人气,尤其在白领和大学生群体中积攒起大批拥趸。香港作家的散漫率性快意恩仇叫人读得过瘾,宽宏的文化视野也有更多信息值得分享。台湾的张大春、朱天文、郝明义、都有相当的作品在内地推出简体字版,龙应台则在年尾迅猛发力,《目送》一书能在各大排行榜上为纯文学夺得席位,叫好又叫座。
内地名家 引人关注
文坛圈外红火,圈内也不甘寂寞。创造了销售奇迹的《小团圆》亦并非新作,而是从张爱玲的遗物中翻出来的,这部作品招摇过市,令人疑窦丛生,最终的评价也并不甚高。这本书的炒作性质和史料性,远远高于它本身的文学价值。
引起更多关注的还有旧作的翻新——17年前的贾平凹名著《废都》,与《浮躁》《秦腔》一起打包为“贾平凹三部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而新的创作方面,阿来的长篇小说《格萨尔王》、苏童《河岸》、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莫言《蛙》、阎连科的《我的父辈》、王跃文的《苍黄》是今年大牌作家推出的比较重要的作品,这群中生代的中国一线作家在今年将奖杯和口碑一并收入。
“90后”无领军人物
再过5天,1990年出生的年轻人满20周岁。韩寒17岁写出了《三重门》,郭敬明、张悦然等一批80后也已在这个年岁名满江湖。但是直至今日,出版界翘首以盼的90后的领军人物还躲在襁褓中。即便是能贴上“90后”作品也是寥寥无几,与当年的“80后”的激荡青春形成了鲜明对比。全国书市出现了90后脑残女孩,吸引了公众的眼球,但内容上乏善可陈。青春和校园成了情节“洒狗血”的代名词,同质化、单一化、禁锢化的校园书写,难以征服公众的目光。
活在80后写作阴影之下的90后,作品里有着浓烈的80后写作风格,在表达方式与视野格局上固步自封。缺乏强势的出版氛围,缺乏真正的领军人物,缺乏被认可的作品,这让90后的出场多少显得难堪。
另类写史 再掀浪潮
2009年,又是近两年来图书市场,草根书写历史另类题材的第二波浪潮。
公务员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开创了草根写历史的先河,在市场上获得雷鸣掌声。历史老师袁腾飞虽然不愿意将自己的写作归类到“另类”行列,但《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一书,风格显然和《明朝那些事儿》如出一辙,该书系列也打出了“幽默版中国全史”,一部“让你乐着读完的中国史”的旗号。和易中天《品三国》的风格一脉相传,这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战国就是一场游戏》、《如果这是宋史》、《那时汉朝》、《风雨张居正》。今年下半年挖走史书市场大块奶酪《我们台湾这些年》也值得一读,和大陆写手的穿越神游不同,台湾青年廖信忠的亲身经历接了台湾的“地气”,海峡对岸的老百姓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对大陆读者来说魅力无穷。
实用书籍 大兴其道
各大销量排行总榜上,文学书已经岌岌可危。在让销量数据说话的浅阅读时代,在资本运作和利润追求最大化的语境下,出版界恩宠的对象早已轮不上小说。
公众的杂食主义导致精神食粮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大众需要什么?销量排行榜不言自明:是《从头到尾说健康》这类养生书,是书籍“大国的较量”的时政书,是”谷歌能带来什么”这类给予商界精英启迪的企业文化书籍,还有像《免费:商业的未来》之类的经济学普及读物,还有堪称育儿范本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
不该遗漏的是网络文学,不落地的虚拟世界有自己的精彩、自己的英雄。但断层和对立依然存在,网络上200万字的小说叫“短篇小说”,写手日写1万字的吞吐量,传统图书界感到匪夷所思。不删去9成文字,就不可能像慕容雪村般华丽落地,真正进入公众视野。(乐梦融 夏琦)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