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信息
|
内容简介 |
【书摘】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道可道。”道当然是可以来说一说、讨论讨论的。
“非常道。”只是它跟一般的事物有所不同,有很强的特殊性,不能用习惯的思维方式来对待它。
“名可名。”为了叙述的方便和准确表达的需要,当然也要新建一些术语和概念。
“非常名。”这些术语和概念也会有些特殊的涵义,也要把它们和我们常用的概念区分开来。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产生以前的宇宙状态称作“无”。
“有,名万物之母。”天地始立,万物始生,称作“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所以,对道的第一阶段运行状态的推想、思考、探究,是为了得到天地产生的原因。
“常有,欲以观其徼。”对道的第二阶段运行状态的观察、推想、思考、探究,是为了得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两个阶段虽各有特点,但都是道的自身运动,为了研究的方便是人为地分开的。不论哪个阶段,道的运动都是很深奥的,深奥又奇妙,我们就从这里开始。
【评析】
很多人把“非常道”解释为“言辞能表达的就不是永恒的大道”,并因此得出“做为万物本源的道是不可描述的”结论。既然说出来就不是永恒的道,道又不可描述,那我们(包括老子)说它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道”的目的是什么呢?这种言论基于一种认识,那就是人类的语言、文字对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性和人的思想、情感的表达和反映有一定局限性,与被反映、表达的对象的真实性、完整准确性是有差异的。把这种差异扩大化就犯了极大的错误:一是“不可为而为之”的自相矛盾;二是陷入了不可知论的神秘主义泥潭。不同的语言文字系统对相同事物的反映、表达效果和侧重不同,即便是同一种语言文字也会因人而异。老子确信,自己认识的“道”是天地万物产生之源,也是其存在变化的规律、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大脑思维活动的规律。它与礼仪道德不同,与弓矢犁锄不同。也深知普通人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局限。所以他以“非常道”,“非常名”来提醒大家。现代社会,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心理学,分科越来越细,新的概念、术语,甚至新的理论系统的建立是普遍的、必要的。当我们学习接触这些新东西时,人们说“这些新概念要注意他们的特殊含义,注意与日常概念的不同”不是很好、很有必要吗?“相对论”,“量子力学”,“微粒子学说”等等用我们习惯的思维模式能理解吗?这些学说不就是“非常道”吗?这些概念、术语不就是“非常名”吗?因此我们不能认为老子是在故弄玄虚。说老子强调道与其他事物的不同是可以理解的,要说老子怀疑语言文字反映客观存在、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功能是讲不通的。在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人的社会实践的狭隘、简单,语言文字的内容和表达功能自然有一定局限性。人脑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思维,思维的工具就是语言。高级的思维、有逻辑的思维就是用高级的语言、有逻辑的语言来完成的。在现代社会下,怀疑语言文字的功能是荒谬的自相矛盾的。反之,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事物和思想感情或真理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无”这个概念,老子没有给我们详细具体的阐述,只能用今天的知识去领会、理解和表达。宇宙运动早期应该有这样一种状态:没有肉眼可观的固体和液体,没有可感的光热,没有声音,没有色彩,只有弥漫整个空间的细小微粒。除此外,没有今天任何的“概念物质”、“概念景象”,所以称作“无”。“无”不是绝对空无,而是无形无状,无光无色,无音无味的状态。它的前提是“有”,有物质才有运动、有状态。“无”是形容词作名词用。宇宙的绝对空无对人类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是不可能。或者说,空无不是老子关注的问题。“无”是道运动的一种状态。
“有”是天地产生之后直到目前,我们感官所能感觉到的这个世界。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四季交替、人类繁衍,我们感官所能及的一切,这个缤纷的世界,这些客观存在,就叫做“有”。这是对道这一阶段运动特点的高度的、非形象的、简约的而非清晰的概括。对于道的“有”,我们可以通过感官反映到人脑里来,以获得对道的部分认识。对于道的“无”,我们只能通过“有”经过大脑的思维反推过去,因为没有直接的反映,所以这种推想是十分玄妙的。客观世界的具体形态可以直接反映给大脑,但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事物之间的联系,感官是不能直接反映的,对“有”的全部准确的认识,还需要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获得。所以,对道的认识不是简单的、随便的事情,而更进一步以道指导我们的实践则必须要下番功夫的。
|
联系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