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中学年代),当我读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时感到很纳闷;再读李白“行路难,行路难,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等诗句,就更加不解,为什么这些诗人都视行路那么“难”?那时,我已从小学升到了中学,并没有觉得行路难。
我上小学时玩性大,学习成绩不太好,到了初中二年级以后学习成绩上去了,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了书香门第的书香之气,从小在书堆中爬着学会走路。小时候祖母经常指着书堆讲:家藏万卷书胜过家藏万担粮。
由于我从小手不离书,我逐渐认识了“书山有路勤为径”的道理。初中二年级才开始在“勤”字上下工夫,很快学习成绩由中等跃居全年级第一名,连续五年(直到高中毕业)都是第一名。我上的学校是川东著名的私立中学,学校的奖励(那时还不叫奖学金,获奖的学生统称“免费学生”)第一名,可以免学费、免书本费、免生活费,又称“三免学生”;获第二名的学生只免学费,不免书籍费及生活费,获第三名的学生只免书籍费。由于有“三免”的鼓励更加促使自己不得第一名不罢休,所以年年都是“三免”学生。家中不拿钱、自己上学,这样上到高中毕业,路是如此顺畅开心,路越走越宽敞,一帆风顺,完全没有尝到行路难的滋味。
直走到1949年十九岁高中毕业,当年国共两党的决战战场摆在四川境内,大战当头,全国所有的大学都停止了招生,当然也包括四川境内的川大、重大等大学,当时只知道埋怨自己生不逢时,高中毕业时间不早不晚,偏偏赶在1949年毕业,大学之路阻死,读书成才之路中断,那时粗浅的理解了屈原、李白“行路难”的含义!
刚刚解放,地方大学仍然停止招生,尚有两所军队院校在川东万县市招生,由于自己上学心切,既然叫学校总算可以上学,自己完全是抱着上学读书的信念报考了两所军队院校,一所叫“解放军西湖军政干部学校”,另一所叫“唐山军政干部学校”,我两所学校都考上了,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西湖军政干部学校”,从此投笔从戎。
在校经过思想改造、革命人生观的教育后,被分配到解放军基层连队锻炼,经过近两年的基层锻炼和考验,行军、打仗、立功,经受住考验和锻炼,很快调回湖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址在今武昌施洋烈士墓对面,后改为湖北军区第三招待所,学员均是抽调的部队营级、团级干部),我任政治理论教员和中学课程的语文教员,解放初期人民解放军的营、团级中层干部。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大多文化素质、政治理论水平较低,当务之急,就是加强他们政治理论和文化水平的教育,以适应建设强火的现伐化的国防大军的需要,自己为了解放军的政治文化建设事业,奉献了一生中最为宝贵的青春年华,多次放弃了继续上大学深造的机会,少年立志,读书成才的梦想彻底破灭。青年和中年的黄金年华在部队度过,刚刚壮年(40岁)出头,原有的“半瓶子”文化水已倒完,年纪也大了,部队不需要了,时逢文化大革命后期,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为了搞乱部队、毁我长城,将我们这批刚解放时的文化兵统统打倒,没打倒的打跑。就这样,被部队打跑到地方,年纪大了学无专长,只能在地方奉献余热,直到退休养老,现在已是重病缠身,我的人生之路已不多了,现只依靠拐杖支撑着走完人生最后的路途,即将谢世之时才算真正领悟了屈原、李白“行路难”的真谛所在。
【作者简介】王立之,男,汉族,1930年10月生于重庆市忠县红岩村,大学文化。1949年11月报考解放军西湖部队军政干部学校入伍,历任学员,政治、文化教员,政治指导员,部队团、师、军机关政治干事,文职秘书;地方高校,处级政治协理员,党办主任,工会主席,湖北省涉外律师事务所业务顾问、律师,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会员,秘书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