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聚会,朋友来访,都是谈过去的事,回忆以前有趣而快乐的时光。这是老年人特有的兴趣,或者说是一种特有的权利,甚至是一种特有的幸福。特别是回忆到年轻时最快乐最幸福的情景时,一个个笑得那样灿烂忘我。
因为都是老年人,阅历深,回忆的东西也多,这也成了幸福晚年的一部分。年轻人阅历浅,自然无须去回忆,他们需要的是创造,创造出阅历和财富的雄厚结累,方能有回忆的东西。
年轻人找钱吃饭,而我们老年人是吃饭才能找钱,一旦连饭也不能吃了,国家供给的养老金也就结束了。但是有的虽能吃饭,竟然连回忆也没有了,那是老年人的悲哀,因为可能是患了老年痴呆症了。而朋友间常回忆幸福快乐的时光,恰恰可以延滞老年痴呆症的到来。
鲁迅先生说:“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罢。”因此老年人不能只剩了回忆,虽然这是老年人的幸福,却也是老年人的悲哀,因为老年人一旦只剩了回忆就没有了创造。
我想老年人可以对回忆进行创作,留下历史,那么回忆不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可作为年轻人的借鉴和教训,也可借此让年轻人更多地了解我们这一代人过去的沧桑岁月,那就不是只剩了回忆,生涯也不是无聊了。
建国时我们这一代还是天真少小,转眼成了白头翁。
我们经历的苦难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我们曾经拥有的幸福现在的年轻人同样不可理解。
青山依旧在,秀水却难寻,蓝天白云已走远,“长空雁叫”的美景成为过去的历史,原始的少儿游戏早已在人间消失,文革中派性斗争在中国乃至世界也许再难出现,甚至永不会有,但这些曾经存在过的东西,应当让后人知晓,作为历史,作为知识,作为借鉴,作为教训总是可以的。
我一直有将过去的沧桑岁月写成小说的冲动,使我们这一代的沧桑岁月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我深感有点眼高手低志大才疏,一直不敢提笔。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这种冲动变得越来越强烈,难以压抑。这就是我对写作一窍不通,而又敢于硬着头皮提笔写作的原因。
开始写作时,我感到像是在写回忆录,一点不像是写小说,因为本书的很多情节确实是我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但既然是小说,虚构就很正常,对号入座则大可不必。
我们这一代曾年轻过,我们曾吃过很多苦,曾拥有许多幸福,也曾犯过很多错误,但我们走过来了,而且晚年都很幸福。
本书是通过我们老年人的回忆而写成的小说,可能与现代年轻人的观点和口味不尽相同,但是本书如能让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如能得到更多老年朋友的指教,那将不胜荣幸,因为本书确有太多不足,还需修改增减,毕竟是刚完成的初稿。
刘义明
2011年9月
【目 录】
(一)童年岁月
(二)中小学时代
(三)文革岁月
(四)大学与教学生涯
(五)下海岁月
(六)退休岁月
【作者简介】刘义明,1946年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1966年高中毕业,1970年参加工作当车工。1971年任厂专职团委副书记,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高考进入师范专科学校。1979年毕业从事教学工作。1994年因实验中毒病退。病退后一遍锻炼身体一边从事商业、办厂和建筑房地产等方面的工作,2008年第二次真正退休。